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世界中医药》 > 201911
编号:13547541
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(2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9年6月1日 《世界中医药》 201911
     后患者未来复诊,电话随访,二诊方口服10剂后基本痊愈,遵医嘱忌食刺激性食物。

    按:患者口唇部干燥、脱屑、肿胀、皲裂,伴有瘙痒及烧灼感,西医诊断为“慢性唇炎”,属于中医“唇风”范畴。患者平素喜食辛辣油腻、嗜饮醪醴,耗伤脾胃正气,水湿难化,停滞中焦,郁久化火,灼伤津液,口唇失养,故口唇潮红肿胀,伴轻度疼痛;湿热内蒸,煎灼津液,化燥生风,故见皮肤干燥,口干口渴;久病则气滞血瘀,故见舌下络脉迂曲。初诊:方中防风、柴胡解表散风;乌梅酸涩收敛,化阴生津;郁金、香附行气开郁,散风除热;黄连、石膏、栀子、黄芩清肺胃之热;徐长卿、地龙、丝瓜络祛湿通络;苍术、猪苓、茯苓、干姜健脾化湿;牡丹皮、白鲜皮、白花蛇舌草解毒利湿。诸药相配,有收有散,具有健脾和胃,清热利湿之功效。二诊:患者口唇肿胀明显减轻,脱屑增多,口干较重,考虑病久湿热交阻,陰亏化燥。汤剂于前方基础上去掉苍术、猪苓以防利湿伤阴,加用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取生脉饮之功,益气滋阴润燥。

    慢性唇炎病因不明,可能与季节、天气、局部刺激、日光照射、精神因素、免疫失调、遗传等因素有关[4]。唇部为皮肤黏膜交界处,唇红结构介于皮肤和黏膜之间,表层为轻度角化扁平上皮,深层为结缔组织固有层,固有层乳头内含毛细血管袢,血色可透过上皮呈现红色。李元文教授认为“脾胃湿热化燥”是慢性唇炎的综合病机[5] ......
上一页1 2 3下一页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4980 字符